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币迎来了全新的形式——数字人民币。而随着数字人民币陆续被人们了解、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诈骗活动,造成民众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一、案例详情
某日下午,张女士接到一个“00”开头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称张女士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核酸检测结果异常,需要集中隔离。张女士表示近期没有去过上海,对方说“需要立刻联系上海市虹口公安局,让警方核实”。就在张女士感到疑惑之时,对方将电话转接至“上海市虹口公安局”。电话里立马传来一名男子的声音。他自称是杨警官,让张女士下载“Zoom”和“Jus Talk”两个APP进行身份验证。张女士将信将疑,按照他的要求关闭了“国家反诈中心”APP。“杨警官”又晒出几张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是张女士认识的人。他说此人已涉嫌洗钱犯罪。在大量“确凿证据”面前,张女士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表示一定配合“警方”调查。
第二天,为了洗清“罪名”,张女士按照“杨警官”要求下载了“数字人民币”APP,注册开通了5家不同银行的数字钱包。随后,对方通过视频会议远程“指导”其操作绑定银行卡,并约定27日上午9点继续办理。28日一早,张女士发现“杨警官”已经联系不上,自己手机里的所有信息提示被屏蔽,去银行查询发现卡里被转走12万元。她才意识到被骗。
经民警核查,骗子通过远程操控将张女士银行卡内12万元陆续转入“数字人民币”APP,并通过5家银行数字钱包分流至嫌疑人账户。在这起案件中,骗子利用疫情防控和推行不久的“数字人民币”热度,利用群众对于国家机关的信任和急于澄清事实的焦虑心理,一步步诱导受害人转账。
张女士表示,她从未使用过数字人民币,以为在里面转账只是虚拟交易,资金不会真的转出去。跟骗子通话的过程中,她的手机短信被屏蔽,导致其通过数字人民币转账时收不到任何提醒,无法第一时间察觉钱款被转出。
二、什么是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e-CNY)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与银行账户关联功能,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目前,数字人民币采用分级限额模式,根据 KYC(认识你的客户)程度的不同,开立不同级别的数字钱包,以满足公众不同支付需求,央行已拓展到5类人民币钱包。1类钱包必须到网点开立,2至5类钱包可通过网络远程开立。此外,各类钱包实名程度、认证方式、限额管理等也各不相同。
三、风险提示
1.带有“00”或“+”的国际冠字号码,是骗子利用境外改号平台,伪造号码对国内用户拨打的电话。接到此类号码来电,建议大家直接挂断,也可以通过设置进行拦截。
2.非官方应用市场下载APP存在风险,目前数字人民币APP(试点版)在应用市场公开上架,请认准官方数币APP。
3.打“流调”电话的工作人员不会发送二维码和网址链接,也不会将电话转接至公检法单位,公检法工作人员更不会索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不会让你进行转账操作。
(案例来源:宁波市反诈中心公众号推文《防疫+数字人民币,冒充“公检法”又又有了新招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