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长春分行钱币展示厅—圜钱介绍
兴业银行长春分行钱币展示厅—圜钱介绍

圜 钱

圜钱(离石)

 

圜钱又称“圜化”、“环钱”,是战国中晚期的圆形青铜铸币,分为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形态。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圜钱便于铸造,更易于携带,符合人们交易的需要,后来各国认识到圜钱的先进性开始先后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

 

 

圜钱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起源于玉璧,另一说是起源于纺轮。圜钱的正面一般铸有铭文,反面无文字。早期的圜钱是圆形圆孔,后期发展为圆形方孔。对于圆形方孔钱的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圆形方孔对应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对应了“外圆内方”的人生哲学,还有人说圆形方孔钱中轴对称,更具美感,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后人的猜测。古时铸钱工艺较为粗糙,铜钱都是由滚烫的铜水浇入模具再经过冷却后制成的,脱模后边郭还带有很多毛刺、流铜,要经过手工锉磨。异形钱币、圆形圆孔钱都只能逐个打磨,而圆形方孔钱可以使用方形竹木条贯穿于方孔之中,将钱币固定住,便于修整钱币外郭,这大大提升了钱币的铸造效率。同时一定数量的圆形方孔钱用一根绳索通过中间的小孔串起来,就成了一个整数,这就大大方便了钱币的携带、流通和贮藏。这也是后来“贯”、“吊”和“盘缠”等词的来源。圆形方孔钱确立了秦以后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两千多年间货币的基本形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到了战国晚期,随着圜钱的普及,布币、刀币、蚁鼻钱都开始出现衰退趋势,及至秦国统一天下,先秦四大钱币形态也就都完成了其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1)两甾钱

两甾,又名“两锱”,战国中晚期秦国所铸圜钱。两甾钱铸于秦昭王十六年(前291)至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铸主”为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市;“铸地”在穰城(今河南南阳);流通于魏冉和公子市的封地,仅少数流通到域外。“锱”为战国时期秦国的计量单位,一锱为六铢,两锱为十二铢,也即半两,两甾钱就是秦半两钱的异形钱。

圜钱(战国半两)

 

(2)文信圜钱

文信圜钱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秦国货币,钱文为左读的阳文篆书“文信”二字,形制为圆形方孔的圜钱。此钱是秦文信侯吕不韦在其封国河南城所铸,极为罕见。

圜钱(文信)

 

(3)重一两十四铢

是战国时期秦国所铸圜钱的一种,圆形圆孔,钱径约38mm,重12g左右。

(4)东周圜钱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先后分封出“西周”、“东周”两个小封国,一般称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东周圜钱即东周公国所铸造的钱币。由于先秦时期的典籍早已散佚殆尽,且又遭秦火焚烧,对于“西周”、“东周”圜钱的铸造年代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回到顶部